交通事故六要素是什么
道路交通事故指的是什么
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它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它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交通事故应当具备四个基本条件,首先必须是车辆事故,其中车辆包括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其次,应当发生在交通道路上,此道路是指允许机动车辆通行的所有地方;再者,当事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可以是过失,也可以是没有过错,但绝不可以是故意;最后,应当造成一定的损害,包括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 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一)“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二)“车辆”,是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三)“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四)“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五)“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百万购车补贴
交通事故的构成要件包括
法律主观:
交通事故需要具备的要素为必须是车辆造成的,是在道路上发生的,在运动中发生,有事态发生,造成事态的原因是人为的,必须有损害后果的发生,当事人心理状态是过失或有其他意外因素。
法律客观: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
哪些是构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条件
构成道路交通事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道路交通事故的主体是车辆驾驶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
与交通活动无关的人员不能成为交通事故的主体,在当事人中,至少一方当事人是使用或者驾驶车辆的人。车辆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没有车辆不能构成交通事故。例如行人与行人在行进中发生碰撞的就不构成交通事故。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空间范围。
交通事故的空间范围是在道路交通管理中所称的道路上。依据我国有关的道路交通管理法规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必须是发生在交通法规明确规定的公路、城镇街道和胡同(里巷),以及公共广场、公共停车场等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除此之外的其他地点,例如铁道路口、渡口、工矿厂区、建筑工地、田间、机关、学校、企业发生的事故不适用道路事故的有关规定。
.交通事故的时间范围。
道路交通事故时间范围是在运行的过程中。运行是车辆和行人相对于路的移动。在交通事故中,至少有一方是处于通行状态,双方均处于静止状态下不会发生交通事故,只有在一方或者双方均处于运行状态下才会发生碰撞、摩擦、刮倒等情况,从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例如乘车人在车辆行驶中从车上跳下发生伤亡为交通事故,如在车辆停稳后才从车上跳下发生伤它则不属于交通事故。
.发生事故的人员必须至少一方有违章行为。如果双方均无违章行为则不属于交通事故。
.必须有损害后果的发生。
这里的损害后果包括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根据现有交通事故处理的法律和法规,这种损害后果仅指直接的损害后果而不包括问接韵损害后果,且是物质损失。如果没有损害后果的发生,则不是交通事故。
.当事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是过失的,才构成交通事故。
如果是出于故意,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不算交通事故;如果既无故意也无过失,即使出现了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也不算是交通事故。
故意和过失,是当事人的两种不同的主观心理状态。所谓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谓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既非故意也非过失,是指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后果,则属意外事件。例如:车辆在行驶中因地震、台风、山洪、雷击、山石穷落等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属于不可抗拒的意外事件,不属于交通事故。
在道路上发生的危害后果,如果是当事人故意造成的,则分别适用《刑法》或《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去解决。例如: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损坏公私财物的则不属于交通事故:这里必须指出,当事人的违章行为可能是故意,但是交通事故一定是过失的。也就是说,当事人在违章的问题上可能是明知故犯,但是违章人对于损害后果却不是有意追求。例如,在处理汽车司机因为开“斗气车”造成的损害时,应当注意准确区分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是故意还是过失。凡是过失行为,属于交通事故;凡是故意行为,视其情节分别依照《刑法》或《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
上述6个要素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交通事故,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构成交通事故。